中国共产党新闻网>>党史
分享

歌乐山上悟忠诚

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学员  张俊杰

2025年11月25日08:46    222

点击播报本文,约

回首来时路,一堂特殊的党史教育课震撼心灵,让我们看见信仰的力量。

前不久,我们走出校园,跟随带队教员的脚步来到歌乐山——一座留有中国革命史深刻印记的山峦。入园时,天光微亮,薄雾轻笼,肃穆的气氛压低了所有人的声线。渣滓洞与白公馆,就沉默地坐落在面前的一片苍翠之中。

越往深处走,历史的沉重感越发清晰。沿途挺拔的松柏仿佛在无声地诉说:请走慢些,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烈们的热血,印刻着他们的忠诚。

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的郊外别墅,革命年代,反动武装看中了这里的隐蔽条件,将其改造为关押“案情严重”政治犯的看守所;不远处的小煤窑渣滓洞,也被霸占改建为监狱,成为关押、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魔窟。

抬眼望去,歌乐山青松苍翠,静谧幽深。然而,此刻的这份宁静来之不易。当年,深陷黑暗的牢笼,面对敌人的严酷拷打,先烈们用不屈意志和宝贵生命守护心中信仰,换来新中国的光明前景。

聆听教员的讲解,我们又一次被先辈的事迹感动。

江竹筠——小说《红岩》中“江姐”的原型。当特务将竹签一根根钉进她的十指,忍受剧痛、汗如雨下的她死死咬紧牙关,对党的秘密只字未提。“竹签子是竹子做的,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!”革命者的壮烈之音,至今仍在山间回响。

小小的身躯,也用力守护着理想的火苗。“小萝卜头”宋振中,随母亲徐林侠入狱,从小在监狱里长大。他利用自己年龄小、不被特务严密看管的便利,在狱中机智地传递消息。宋振中渴望读书,狱友们教他识字学习。遇害时他只有8岁,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截短短的铅笔头。

岁月无声,青山有幸。我们置身于此,那呼啸的山风,仿佛不再是自然之声,而是先烈们面对敌人残忍迫害的怒吼,是《挺进报》在狱中秘密传递时的惊雷,是万千百姓对新中国诞生的殷切期盼。

“在那样的环境中,先辈们仍能保持如此信念和勇气,作为新时代的军校学员,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?”我想。

在白公馆平二室,我们的脚步久久停留。一面特殊的“五星红旗”静静陈列于此,它由红绸被面和黄色草纸制成,一颗大星居中,四颗小星分布于四角。1949年10月,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秘密传入狱中,罗广斌、陈然等同志怀着对新生共和国的无限向往,凭想象制作了这面特殊的旗帜。

站在旗前,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时激动的心情:“新中国已经成立了,我们多年的奋斗终于有了结果!哪怕我们看不到那一天,我们的牺牲也是值得的。”这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,让我热泪盈眶。

继续前行,在白公馆一处牢房的墙壁上,我们看到了周从化烈士留下的字迹:“失败膏黄土,成功济苍生。”这铿锵的誓言,正是无数红岩英烈无悔人生的真实写照,“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成败,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和人民的未来”。

环顾四周,肃穆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先烈们传递的灼热信念。一日参观结束,这并非思考的终止,而是铭记与传承的开始。新时代新征程,我们必须永葆初心,砥砺前行,永不懈怠。

松柏苍苍,英魂长在。回望歌乐山,此行我们不仅缅怀那段峥嵘岁月,更是聆听了一曲用生命谱写的、永恒的忠诚之歌!

(来源:解放军报)

(责编:代晓灵、万鹏)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分享到: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