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8日08:31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對話人:
李 拯 本報評論員
田 軒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
李拯: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,把‘投資於物’同‘投資於人’緊密結合起來”。“十五五”規劃建議提出,“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、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”。從投資角度來看,投資於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,與投資於物有何不同?
田軒:投資於人本質上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把資源更多投向人的全面發展,主要包括教育投資、健康投資、社會保障與福利投資、就業創業支持投資等方面。
從“物”到“人”,主要變化體現在幾點:從投資對象與價值形態看,投資於人以勞動者為對象,形成無形的人力資本,價值衡量多元復雜﹔從回報周期看,投資於人是長期過程,回報相對滯后但持久穩定﹔從社會效應看,人力資本具有自我增值和適應能力,投資於人具有廣泛社會效應和正外部性,能夠有效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效益。
李拯:明確提出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,這背后是發展思路和宏觀經濟治理的深刻調整,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?
田軒:體現為三個方面的深刻調整。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,投資於物依賴物質要素投入,投資於人則注重提升人力資源素質,更多指向提升創新能力、激發創新動能﹔經濟發展從“重總量”轉向“優結構”,投資於人可以更好補齊民生短板、優化收入分配,進而促進經濟結構升級、供需更加適配﹔宏觀經濟治理目標更加注重長期可持續發展,彰顯了平衡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的宏觀調控藝術。
李拯: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有著深層聯系,投資於物在客觀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,而投資於人也會拉動物質基礎的投資。
田軒:投資於物可以立竿見影,但隨著我國固定資產規模大幅擴張,投資邊際收益率會遞減。因此,實現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互促共進,能夠擴大整體投資效益。
一方面,需要提升投資於人的效率,構建精准化人力資本投資體系,聚焦教育、健康、技能、民生等領域,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,打造高素質人力資源,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。在這一過程中,需深化戶籍、社保、職稱等制度改革,破除制約人力資源流動的制度壁壘,完善知識產權激勵、股權分紅等機制,使人力資本價值在分配體系中充分顯現、投資於人的效益不斷提升。
另一方面,需要以系統思維統籌投資布局,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、產業創新平台等投資與高層次人才引育、科研團隊建設等投入協同落地,推動教育鏈、人才鏈與產業鏈、創新鏈有機銜接。
李拯:“十五五”規劃建議提出,“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,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”。如何以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的緊密結合,促進新供給和新需求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?
田軒: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,同時也是實現最終需求的消費主體。因此,投資於人實際上能夠在供需兩側產生拉動作用,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一個著力點。
在供給側,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,不僅能大幅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和創新能力,而且能夠優化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,從而實現勞動者、勞動資料、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。這將不斷激發新質生產力,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。
在需求側,投資於人意味著加強社會保障、提高民生福祉、提升人力資本整體水平。這不僅能提升需求能級,實現供給創造需求、需求牽引供給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,還能促進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,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雙贏。
李拯:投資於人不僅是促發展的手段,更體現發展的理念。從更大視野來看,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、進而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歷史進程中,人的作用和價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彰顯。在科技創新中,更加注重人才的培養﹔在擴大內需中,開辟人文經濟新賽道﹔在國際大循環中,既重視“中國經濟”也重視“中國人經濟”……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,最大限度激發人的創造性,中國經濟將在14億多人的托舉中更上層樓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1月18日 05 版)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